找到相关内容100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㈦

    。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。六根加上六尘叫十二处。六根又叫六入。十八也是空的,也是没有的。那么为什么又说出这种法呢?这种法在凡夫上是有的,在证果的圣人是没有的,所以偈颂说: 是故空中无色相...依。六识是在六根六尘中间生出来的这种分别,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合起来叫十八。 三心三止透三关。三心就是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。过去心也要止,现在心也要止,未来心也要止,三心不要有...

    宣化上人讲述

    |心经|非台颂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547162661.html
  • 俱舍论界品之研究

    类义是品义,众庶义是品义,即名品,故名界品。此品广  明十八界义,故曰分别界品。  二、诸法总相之研究  宇宙现象,属于吾人认识范围,品类虽然繁杂,若思考  其物理缘起,无非是宇宙本体所幻现之有为生灭法而已,亦  即五蕴十二处十八所诠之诸法也。此有为法可分为三类聚  法,一者有为有漏法,二者有为无漏法,三者无为无漏。有  为有漏法云何﹖且就四谛明之﹕谓除道谛,余苦集两谛名有  为有漏法。所以者...

    寂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770878.html
  • 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大旨试释

    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文字不多,而内容丰富,妙义无尽,谨将大旨略予试释,尚祈诸方大德指正。  佛在楞严会上,普问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:“最初发心悟十八,谁为圆通;从何方便入三摩地?”当时大势至菩萨...归于净土”,接引、摄取念佛之人,往生极乐国土。  最后,大势至菩萨总结说:“佛问我们谁为圆通?从何方便入三摩地?我在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的十八中,并无选择,唯仗一句佛号,都摄六根,使不逐妄迷真,净念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4753676.html
  •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及需要正确领悟的几个概念

    ,指十八,分三大类:第一类为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六,大略相当于十二处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,称“六根”——即六种应看作生死之根的感知器官,为外境六尘进入的窗口、门户,故称“六窗”、“六根门”。后来法相唯识学对六根的结构作了更为详尽的解析。十八中的第二类为色界、身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、法界六,相当于十二处中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处或六境、六尘,乃六根分别感知的对象。十八中的第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546449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分析),常以「五蕴」、「十二处」、「十八」(简称蕴、处、  )分析之,今就其涵义说明如下:  (1)五蕴: 分析存在构成要素,由「色」、「受」、「想」  、「行」、「识」五要素构成,在个人方面,...境」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  、法)共计十二种。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108页  (3)十八:详加讨论认识的构成要素,所谓「六根」、「  六境」、「六识」是也,详细说来,即包括认识的主观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

    阿赖耶识非佛说论调,及近现代学界关于阿赖耶识的演化说,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。这对正确了解阿赖耶识思想并建立对唯识学的正见、正信,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。   关 键 词:十二缘起 十八 补特伽罗 穷生死...了近代学界和教界的重视,并有了“根本佛教”之称。   《阿含经》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二缘起和十八的教义中。通过考察十二缘起和十八的教义,我们发现有一个除前六识外另存在的心识,这个另存在的...

    上恒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53787347.html
  • 《俱舍论》界根二品分析

    《俱舍论》界根二品分析 作者:朱晓明   [摘 要]本文对《俱舍论》的界根两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,对界品的三科,即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,以及根品的五位七十五法、六因四缘五果进行论述,揭示了界根... 一.界品   《界品》中主要讲述三科,即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。科有品别的意思,是种类的分别。无论是主体的生命世界还是客体的物质世界,都能将之摄尽无余。   (一)五蕴   五蕴的蕴,是积聚、类别的...

    朱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649737.html
  • 十二处

     六根的每一根,与六境是各各相对的。由于根与境而产生了感觉与知觉的认识。关于十二处,在认识关系下的诸要素全都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,因此绝不能当做永远不变的实体,这与十八是同样的。依原始经典所说,五蕴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,六根与六境也一样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。十八也一样。  关于十二处,略述如下:  (1)眼处:又称为眼根。所谓眼处,是外境的色法进来的门户;所谓眼根,是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(视神经)。...

    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642964.html
  • 佛教认识论

    处”是生长的意思,生长即指识的生长。十二处是认识能力的十二个根据,由所依的六根和所缘的六境而分别相应地产生“六识”,此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。以上六根、六境、六识合称“十八”。佛教认为,十八...分别观,即观想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和十八的构成,以纠正人们以为物事有实体的见解;⑤数息观,即通过计算呼吸的次数,以使心思安定下来,达到集中精神的目标。  大乘佛教的实相观是指对宇宙万有的实相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469837.html
  • 宽忍法师著:佛教手册(1)

    阴界入。即: 1、五蕴,又作五阴、五众、五聚。指色、受、想、行,识。 2、十二处,又作十二入。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 3、十八,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、色、声、香、...五种要素。  2、十二处是从感觉与知觉的认识上考察一切法,分为内六处(六根)——认识作用的主观能力,与外六处(六境)——客观的对象。  3、十八是在前述的十二处之上,加上感觉与知觉认识本身(或认识...

    宽忍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5448154.html